试论研究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高教高职研究]景海燕 要:网络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挑战。开展研究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由此而日显重要。本文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和内涵入手,透视研究生的网络 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实施途径,以引起教育者对研究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的重视,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更加有效地促进网络时代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 网络 媒介素养教育 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及其内涵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全面地介入了人 类社会生活,成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相互交流所必不可少的工具,被称为继报纸、 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介,并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 2004 月,我国上网的计算机台数和上网用户已分别突破了3630万台和8700 万人。然而, 网络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 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网络及其负面影响不能简单归罪于网络从而放弃网络的使用, 理应认真研究。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
何谓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厘清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网络媒介素养实际上来源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概念是地道的舶来品,其英文 为Media Literacy。Literacy 究其英文本义有三,即“识字”、“有文化”和“读写能力”。 因此,Media Literacy 就如同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一样,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 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展示了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的进程中的一种理性的批判态度。自20 世纪30 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至今研究生网络教育,几经演变,媒介素养的概念更加丰富:从外延上,不仅指 人们利用传统印刷媒体的能力,而且包括利用各类新兴媒体的能力,如广播、电视、网络等; 从内涵上,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 发展所用的能力”[1]。可见,网络媒介素养作为媒介素养的一个新的领域,不仅包括理解 和判断网络信息的能力,而且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其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 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 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2]。
其具体内容包括:“建立对 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 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帮助人们较 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学会有效地利 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3]。而网络媒介除了具有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的功能外,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是网络媒介的全新特征。通过网络以及各种在线传播方 式如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人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因此,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新领域,还应包括以下内容:培养人们“了解计 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培养创造和传播信息 的能力;培养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即在网上能够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侵害”[4]。 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就是在帮助人们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使人们形成 对网络媒介的正确态度,培养人们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以达到使人们理性地运 用网络信息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 二、开展研究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生是国家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执行主体,担负着重大 的历史使命,其质量的高低对于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都会产生重大而深 远的影响。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 素质教育,理应涵盖各种人群和各阶层的人们。其中,研究生群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 成部分。据调查,当代研究生对网络的重视和使用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研究生中经常上网者 占84%,主要目的是查询资料()、电子通讯(95%)、下载软件(78%)、新闻娱乐(78%)、 其他(38%)。研究生每周上网时间在10 小时以内的占13.5%,10—20 小时的占49%,20 小时 以上的占35%。[5]在网络日益发展和普及的条件下,研究生除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基 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外,还应该具有比一般网络运用者更加敏锐的信息意识和更加崇高的道德 要求。开展研究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在于: 首先,这是由研究生兼有学习者和研究者两重性的特点决定的。 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教学与科研结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原则。研究生在学好专业基础 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研究生信息需求的特点 是专业性强,信息量大,获取的信息既要有溯源性又要有新颖性。要满足这些特殊的信息需 求,网络为研究生提供了一条便利途径,如丰富的网络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出现,网络阅读, 网络交流等。
因此,研究生必须具有较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对大量的信息加以准确的分析、 鉴别、吸收、利用,而不至于迷失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从研究者的角度看,网络媒介素养在研究生科研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调查, 当前“文、理、工三科研究生综合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程度由大到小排序前5 次为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6]可见,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是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使研究生更好 地把握研究领域的现状、趋势、重点和难点,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推动学术 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 其次,研究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从整体看,研究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以前或多或少地接受过一定的 基本计算机知识和传统的文献检索等方面的教育,但是,对网络条件下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意 识以及网络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则显得非常欠缺,因而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基础, 对网络技术了解很少,只有基于平时上网的感性认识,缺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资料收 集等从事科研的能力。 从个体看,研究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齐。这与研究生生源多样性和年龄跨度大 有关。
应届研究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已经接受过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训,具有一定的基础。 而非应届研究生,在大学里很少学习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课程,缺乏信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 能,还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当他们成为网络时代的学术研究者时,对网络媒 介素养重视不够,认识不到网络媒介素养在当前和未来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能充分 运用网络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收集和利用有效的信息,陷于迷茫之中。 再次,网络对研究生产生一些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也不例外。网络既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也是一个信息 垃圾场。研究生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更加自主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教育监督相对弱化, 在网络环境下也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例如,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社会,网络上存在各种 信息垃圾,研究生在获取有用信息时,又会受到垃圾信息的严重污染,严重干扰了研究生的 价值判断,出现思想的异化。网络使信息传播和获取变得更加便利,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 动,高校出现了抄袭、剽窃、弄假等学术道德腐败问题,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这一阶段较为 严重。一些研究生的论文和作业是直接从网上下载下来的,这种行为使他们丧失了刻苦学习、 勤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并养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
这种风气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学习质量, 而且影响了他们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塑造。而且,网络往往使不少研究生沉溺于其中不能 自拔,形成极端自我的封闭个性,以致情感异化,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成为网络社会的“残疾人”。 三、开展研究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鉴于网络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和研究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不足,必须大力加强研究 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具体有以下主要途径: 加快研究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研究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相 关的师资队伍。这是高校推进研究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高校现有的网络媒介素养教 育师资与开展研究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可以胜任网络媒介素养 教育的师资,主要是在高校从事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的师资和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培养出来的 专业人才,依靠这一单一渠道很难满足媒介素养教育推广与普及的要求。因此,必须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多层次、多渠道地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如通过给高校新闻院系加任务和压担子 以促进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推动高校新闻教育改革;根据非新闻传播学科学校教师已掌握 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水平,开展短期和长期脱产和半脱产等多样性的在职进修课程,培养教 师的网络媒介素养等。
加强研究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上研究生网络教育,既要注重研究生网络媒介素养意识、网络伦理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又要注重在网络条件下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重点传授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网 络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硬件基本常识、一般软件的使用方法等,还要与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学 习和科学研究工作有机地结合,培养研究生在网络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对网络 信息社会正确的认识和参与意识。在课程教学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一方 面,学校里要充分认识研究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开课,正规教学;另一方面, 要把研究生带到网络媒介中去,多实验,多体验,真正感受到网络媒介的特征和价值,掌握 好网络媒介的技巧。 加强校园网络的健康信息环境建设高校要充分利用其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专业技术上的优势,开发出更多高品位的、 优秀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传播有趣味、适用性的信息,以增强研究生对来自网络信息环 境的不良文化与不良诱惑的免疫力。高校还要充分重视网络环境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要为研 究生提供条件来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开展数字化教学参考资料服务,重 视数字资源的采集和网上阅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工作,用科学、健康的信息营造 网络环境,为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提供“绿色养分”;另一方面要利用和整合学校的信息资源, 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完善研究生使用网络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搞好IP 地址的管理, 主动构建网络“过滤器”,尽可能减少研究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降低研究生感染“病毒” 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2]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http:///index.asp. [3][4]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http:/// 200211/nw2002-11.htm. [5]肖润谋.研究生Internet 网站的建设与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57-59. [6]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1,(6): 76. [7]夏佩福.略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学研究,2000,(6):40. [8]张国民.媒介素养教育:当代高等教育的新课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51-152. [9]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现代传媒,2004,(4):102.
福建成人高考网
成考交流①群
(扫一扫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