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07年第17 卷第14 文章编号:1005—6033(2007)14—0058—02收稿日期:2007—02—1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 陈豪,陈枚香 (莆田市图书馆,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列举了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种种表现,剖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加 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教育。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TP393;G41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进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信息 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正日益受到重视,如果缺乏相应的信息素养 作为后盾,在信息化社会中就会无所适从,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现 代定义的信息素养是一种可通过教育的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 信息,开发,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识以及正确的信息伦理道 德修养。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即信息道德能力。当今互联网正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广 大青少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信息获取渠道,这对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起 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然而,网络不是一个纯洁的虚拟世界,而教育信息 化过程中的纯工具意识和纯技术观的作用,使得人们只关注信息技术中 技术层面的问题,忽视了青少年入文,伦理,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 的教育。随着网络日益为青少年所熟知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道 德问题也浮出水面。 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种种1。1 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在完成"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 策研究"课题时调查发现,61。8%的学生表示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 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 6。6%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 泄一下"。网上聊天交友的不负责任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在社 会上造成了消极影响。 1。2 上网成瘾且玩物丧志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于海亭分析说,青少年自制能力差,是 "网络综合征"的易感人群。"网络综合征"俗称"网瘾",其征兆包括每天 上网时间超长,有说谎,隐瞒上网情况和程度等行为,偷钱或盗用别人账 号上网等。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有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 特征,表现出逃学,产生孤独,焦虑,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厌世等严重的心 理障碍,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
"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曾有资 料显示:2000 年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学生竟 分别有80%以上和1,3 是因为沉湎于玩电脑,上网而导致成绩下降。有 电视报道美国一位母亲痛失儿子的不幸经历,她的儿子曾经玩游戏到了 痴狂的境地,当他后来对游戏产生厌倦时便因厌世而自杀。 1-3 虚拟与现实的人格冲突 网络的虚拟世界给人们创造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方式和交往 方式,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和不满,以 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与满足,有的则借助于网络逃避现实,寻求压力的 摆脱。网络的隐秘性使得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真实的自我"。一些 现实生活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进入网络世界就放纵自己,与现实中判若 两人。调查表明,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不一样的 人,"其理由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 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 聊"等等。 58 1,4 充当"黑客"来制造病毒 "黑客"是英文"Hacker"的音译,指利用通信软件及联网计算机通过 网络未经授权而非法进入他人网络系统的入侵者。
目前"黑客"问题已成 为网络空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病毒"则是更多普通计算机用户 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许多计算机用户闻"毒"色变。在"黑客"和"病毒"传 播者的队伍中不乏青少年的影子。不少青少年学生认为"黑客"及"病毒" 的创建和传播者是电脑高手,是创新人才。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入学 校中的数据库修改自己的成绩,窃取考试内容,闯入一些网站修改主页 和数据,传播病毒,甚至在网上盗窃他人财物,走向犯罪的深渊。与此同 时,知识产权问题,个人隐私问题,诚信问题等等社会问题在青少年中凸 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原因探析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说,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一系 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 今天的失范最终会成为终身发展的遗憾。所以,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带来的历史机遇,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同时,查找原因,抵御消极作 用,加强网络信息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1)网络信息活动的特点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提供了土壤。 首先,网络信息话动具有符号性和面具性,网上交往由1 两字符为中介进行,网络交际的符号性使得交往主体可以将现实社会的善恶感, 是非感,义务感等抛人无边无际的虚幻地带。
在网络虚拟社会,人们可以 自由地选择和建构自己的性别,身份,角色背景和经历,个体身份的这种 面具性,使网上信息活动的个体可以避免真实身份的表露而很少受到谴 责或惩罚。其次,网络沟通的交互性使沟通双方资格平等,这在一定程度 上使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被调动和激发起来,这也是青少年迷上网上聊天 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网上信息传输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内容的多元 性,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有着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不同民族,国家,地 域,具有不同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的团体或个人均可自由出 入,制造和传播信息。面对网上信息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 评价时,青少年易受到种种诱惑,难以作出正确选择而误人歧途。 (2)青少年身心的特点是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根源。青少年时期是 人的心理成长的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认识水平,辨析能力等各 方面都不成熟。面对网上多元价值往往难以选择。人的天性中本身存在 着好奇心,窥探欲,加上网络世界那种"谁也找不到我"的虚幻感觉,促使 自我意识脆弱的青少年好奇心,窥探欲膨胀起来,结果导致从最初好奇 地随意浏览到不能自拔的精神依赖,进而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3)青少年"减负"后的课余时间,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空间"。
自 从教育部提出为中小学生"减负"之后,不少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 中解放出来。目前我国不像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少年官,科技馆,博物 馆,图书馆等社会科学文化教育设施,中小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时间后 无处可去。而网络世界却能为青少年提供新鲜,自由刺激,可以标新立异 的"飞地",青少年把大量的课余时间用在网络世界之上也就在情理之中 E-mail:bjb~nail。sxinfo。net图书馆工作研究 (4)德育者缺席。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 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阶段青少年网络教育,他律的道德 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把道德内容传输给青少年。 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 往活动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并受着较多稳定的社会伦理观 念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网络社会中的匿名和隐秘特点,造成德育工作者 缺位,形成了道德的真空地带,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片没有传统藩篱, 没有师长管束,可以为所欲为的"净士"。这为激活久埋于人类心灵深处的 "恶"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处于不被发现并且可以逃 避监控和处罚,在这种情况下,伦理道德规范极容易被践踏。
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的教育陈至立部长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上报告中指出,"在推进教育 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 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 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此,我们要采取各种途径,建立网络信息活动的调 控机制,以规范网络信息道德,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观。 网络传播管理主要依托3 个途径,即网络立法,技术控制和道德自 律。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来加强管理,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 有序,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技术防范,相对来说,这是最客观的手段。除 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力争使这一基础性工程在预防 网络道德失范中起着"治本"的作用。 3。1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 3。1。1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培养的人才必须是 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所以,在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之中,首先应重视社 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诸如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文明意识等方面的内 容,特别是要学习****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只有在思想上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才能在行为上做到"自律""自警",分清 是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崇尚科学,学习先进的东西,摒弃陋俗恶习, 遵纪守法,健康成长。
3。1。2 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 对于广大青少年,我们要本着教育为主的方针,增强他们的网络道 德意识,通过各种正面,反面实例,让他们认识到网络的"双刃剑"作用, 引起其在思想上对网络的使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是每个网民应尽的义务,主动抵制网络不道德行为,不侵犯他人利益是 每个网民应尽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实践中躬行道德规范, 锻造高尚的人格。 3。1-3 加强"慎独"教育并教会选择 "慎独"作为古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于今天的网络时代而言,更具有现 实意义。"慎独"是说个人独处之际,在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的情 况下也能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坚守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信念,自觉按 照正确的伦理准则行事。 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我们不能仅仅要求青少年接受几条道德 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 主体性。我们必须尊重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辨析判断的能 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 德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道德措施。 3。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 社会,学校,家庭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 体"的网络行为调控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氛围。
(1)开展关于网络信息道德大讨论,提倡网络文明,组织各种道德宣 传活动。如征文大赛,辩论赛等,让人们真正认识,了解,懂得网络道德, 提倡网上自律,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而做出应 有的努力。 (2)向青少年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 性,所以要教会他们搜索和筛选信息,文明上网。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 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和分析,封锁或删除不适合青少年的网站。其次,要加 强适合青少年浏览的优秀网站的建设,为他们提供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网 站和网络资讯信息。真正把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好奇,热情,善于探索, 研究的青少年吸引过来,让他们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 信息,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 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成人网站, 他们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3)对于网络信息中出现的道德问题,我们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 "谈网色变",应该主动出击,坚持"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利用网 络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如利用网络提供的免 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建立自己的主页,德育者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 网与青少年聊天,了解接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 导,规范他们上网行为。
(4)限制上网时间。法国着名心理家马克瓦勒尔认为,电子游戏在一 定程度上与鸦片有相似之处,适量的鸦片具有药用价值,而恰到好处的 游戏娱乐则能够起到调节身心,增强信心的作用,但过度沉迷则危害巨 大。专家建议,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不要超过3h。因此,社会上要加强营 业性网吧的管理,严禁超时营业和未成年人进入,坚持疏堵结合,综合运 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依法监管青少年网络教育,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文明健 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家长和学校则要合理安排并严格控制他 们的上网时间,教会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利用网络来滋润心灵,陶冶情 操,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参考文献 [1]姚文盛。加强道德信息教育促使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EWOL]。 [2005—04 一o51。http//: [2]刘薇。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EB/OL]。[2oo5—03—2o3。httpll: edu。crd20020624/3059668。Shtm。 [3]吴沛东。网络文化与学生网络道德[J]。思想理论教育,2004(12): 39—41。 [4]张红。网络信息活动的调控机制[J]。图书馆论坛,2004(4):87—89。 [5]陈枚香。
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信息污染和信息免疫[J]。福建图书馆理 论与实践,2003(2):9—10。 (责任编辑:李敏) 第一作者简介:陈豪,男,1953 月生,1988年毕业于福建广播 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副研究馆员,现任莆田市图书馆副馆长,党支部书 记,福建省莆田市,351100。 StrengtheningtheNetworkMoralEducationtoPromote theJuvenileInformationLiteracy CHENHao,CHENMei-xiang ABSTRACT:Thispaperlistsupvariousrepresentationsofthenetworkmoraldisruptionofth ejuvenile,analyzesonthe reasonsofthenetworkmoraldisruptionofthejuvenile,andpointsoutthatthenetworkinforma tionmoraleducationshould bestrengthenedforthejuvenile。 KEYWORDS:juvenile;networkmoraleducation;informationliteracy 59
福建成人高考网
成考交流①群
(扫一扫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