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5日消息(记者冯会玲 李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第四季,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本期推出:《林崇德:弘师道以广 布师爱以长》。
林崇德,194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心理学博士,林崇德建立完善了我国发展心理学教材体系,陆续培养出88名博士,为学术梯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全国师范院校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中有一半是他的学生。林崇德还领衔完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
林崇德说:“师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是一视同仁、无私的爱。我的理念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最后的成果是学生能够‘听其言,信其道’。”
两天后(27日),林崇德将迎来81岁生日。与三尺讲台厮守半个多世纪,如今,他还是很享受清风一杯茶,一讲一上午的时光。
为心灵造船架桥,是少年时林崇德未曾设想过的人生。生长在沿海地区,林崇德曾经梦想造大轮船或者建大桥、修铁路,像詹天佑那样名扬天下。直到1960年3月距离高考还有4个月时,班主任孙钟道的一番话,为林崇德的人生扳了道。
林崇德说:“那一天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那样激动,他说若干年以后,如果我在报刊杂志看到某个同学的事迹,是我当人民教师最大的欣慰。如果我从哪个犄角旮旯里知道我的学生做了对党、对人民、对国家不利的行为,是我当人民教师最大的惭愧,最大的不安。说到这儿,他两手发抖,转过身来,吧嗒吧嗒地掉眼泪。”
那堂课,黑板上罕见地没有一个字,却又好像写满了字。对比了路桥工程师和灵魂工程师后,林崇德的天平偏向了后者,他将所有志愿全部填报了师范院校,并如愿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林崇德说:“那时根本不懂心理学,只是朦朦胧胧地觉得心理学是研究心灵的,可以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我要学心理学。”
那一年是北师大心理学专业首届招生,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的朱智贤先生成为了林崇德的引路人。“上课时他把大衣一脱,慢慢地走上讲台,别人都站着讲,唯有他,一坐,就开始给我们讲。讲得又生动、又有条理,逻辑性又强。朱老的逻辑思维,他每讲一个东西都可以变成一篇文章。”
朱智贤的厉害,初次见面时就领教过。林崇德入学报到后,和同学一起去探望生病住院的朱智贤。朱老师却板着脸,训了一句:“听说你学得不错,要老老实实学习,不能好高骛远。”
有一回,林崇德写了一篇自以为还不错的论文,得意地交给了朱老师。不料朱老师却说:“林崇德你过来,我告诉你,我上中师时也就是一个高中生,我就有著作了。你堂堂一个大学生,三年级了,居然有错别字!”然后啪一下给林崇德:“自己找!”
林崇德说:“我的学年论文,一个社会概念研究,他给我改了五六遍,最后上面批:此文已达到《心理学报》发表的水平,我将推荐到《心理学报》发表。好家伙,《心理学报》是我们心理学当时唯一的顶级刊物。”
离开校园,林崇德教书育人的第一步走得不太顺畅,他被分配到北京近郊区一个三不管的地方当老师。
林崇德:我到朱老师家楼下转了一圈又一圈,就是不敢上去。
记者:怕什么呢?
林崇德:分配得不好,有一种自卑。刚好那天晚上他从操场散步回来,远远看到我,“是林崇德吗?”“是”。“你对分配有什么想法?”我说“倒霉”。“你失去了信心,做人,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崇德,好好在基础教育方面干,好好在实践里头干,实践能够出真知,你一定能成才。”
之后的13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林崇德努力当好老师,把“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当成目标。在那个心理学被批判为“伪科学”的年代,他还一放假就到精神病院做调查。1979年召开的全国心理学大会上,林崇德一个人拿出5篇学术论文。那一年,他38岁。
林崇德说:“1978年心理专业重新恢复时,我的同班同学、留在北师大的赵中天,他跟我讲,‘崇德,回母校吧,老师们想你了,他们说我们要把我们最好的学生请回来。’当时我就流眼泪了。”
回母校后,林崇德跟着朱智贤先生读硕士,接着读博士,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心理学博士。等到自己成为博士生导师时,他为自己定下了“五个不招”原则:以前没有任何成果的,不招;看不出有创新能力的,不招;不勤俭的,不招;没有成名成家想法的,不招;有才无德的,更不招。
林崇德说:“现在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复制朱智贤教授的,朱老师的为人、为学。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也爱,于是我提出‘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作为师范院校的“师者之师”,林崇德心里装着的,不止他所面对的一个个学生。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为谁培养”,是教育要回答的核心问题。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作出了回答。2013年接过这一课题时,林崇德已经72岁。如何确立中国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确立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抓手,课题组形成了351万字的调查材料。
林崇德说:“我们把从1950年开始所有的党关于教育的文件捋了一遍。包括学生到学校里怎么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等。”
学问,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学亦是如此。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三天后,林崇德就组织制作了心理援助手册,赶赴汶川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灾难面前的心理救援逐渐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林崇德第一时间组织全国专家建立援助热线。
林崇德说:“49万人听了我们的培训。后来我们面向全国大学生、研究生,组织了全国1200个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网络教育组织行为学作业,主要面向三种人:一是医务工作者,二是保安人员,三是患者与家属。工作连续了三个月,满意度是94%。”
耄耋之年的林崇德总也闲不住。家人开玩笑地问他,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林崇德两眼一瞪:“当老师的,退什么休?!”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冯会玲。不久前,林崇德先生荣获2021年度杰出教学奖,他把1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北师大教育基金会,希望用来激励对基础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的师范院校老师。他兑现了当年向高中班主任辞行时的豪言:做个好老师。
林崇德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我的岗位北师大网络教育组织行为学作业,将坚守在三尺讲台旁,我的足迹,却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我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我的青春,却千百倍、千百倍地延长”。56载从教生涯,林崇德的日子,就这样,变成了诗行。
福建成人高考网
成考交流①群
(扫一扫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