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尽可能地了解文意,这是提取信息的基础。其次,在阅读中对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要特别关注。 其三,领悟题干所示,准确对信息进行删选、提取。 另外,有些信息就具有隐蔽性,需要仔细挖掘其潜 在的有价值的部分。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表达某种观点,宣泄某种情感的载体。 阅读优秀的作品,常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愉悦精神,同时也是在与作者进行一种跨越时 空的心灵交流。 阅读者在字里行间应能感受到作者那种时 代的心律和情绪的脉搏。读其书自然也就想见 其人了。 10 对于隐性和暗示的观点态度,要细心体会,仔细领悟才能把握 二、要具体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发掘文章的论点或由论点引发的感慨,这一般就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发掘作者对事件的是非评价,这种价值判断是作者观点的体现; 发掘作者对人物的爱憎情感,这种思想情感的倾向性体现了作者的态度; 还可以从用词的褒贬色彩去发掘,推断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非标准。 11 12 仔细品味诗的情致理趣13 14 以诗作本身为本,从“文本”出发,深入理解其意,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要顾及全篇,顾及全人,要联系时代背景15 16 17 《考纲考纲》》的鉴赏评价,有三方面,可以概括为: 的鉴赏评价,有三方面,可以概括为: (一)写了什么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事物、景物、人物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 形象的典型意义。
(2)语言、语意。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18 (二)怎么写 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 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有什么作用效果,最终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使“可见”(形象)通过技 巧表现(表达)“不可见”(思想感情) (三)为什么写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政 治意义; 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评析作者、作品思想的时代局限性等。 19 20 1.文言文总分: 16分左右 2.选段数量:1-2段。 3.文体种类:趋多,由传统的传记、游记向议论、说 明发展。 4.考点类型:主要是翻译、理解表达。趋向于对文章 的理解和创造性的主观表述。考点集中在文意上, 其次是人物形象、品质、才能、句意理解。 21 1.一举多得的意识 学习古文,同时也在为第1、2、3、4题打基础。 2.充分利用教材 3.多看多练 翻译可利用课内典型材料训练;精选训练材料。 22 1.整体阅读 (初步把握文中写了几件事,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 格品质、议论文则注意观点); 2.看问题,认真审清题干。
3.信息筛选题:弄清题干的中心内容(人物的性格、 品质)是什么;结合原文弄懂每一句话所表现的人 物侧面(性格、品质、经历);进行筛选。注意区 分题干中的关键词和修饰语,如“直接表现”和 “表现”、“全都是”等。 4.文意理解题:将每一选项在文中找到对应点,看与 原文是否一致,或看选项分句间逻辑上是否成立。 注意审题认真,看选对选错;对选项仔细辨别比较。 23 5.翻译题 文言文翻译中,句子不易理解,容易混淆的重要原因,除 词义障碍外,就是每一句的主语不清,导致对词语的不同解释。 因此,翻译,首先弄清每个分句的主语,这样对句意的理解就 相对容易和准确。 审:先整体读一遍,补充完整每一句主语,弄懂大致意思。 切:能直译则直译,不能则意译。联系上下文将划线句子切 割成一个个语言单位(词),一定要一一对应翻译。 翻译的方法 留: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 度量衡;对:一一对译;换,删,补:主语、谓语、宾语、介 词;调:语序。 连缀成文。 答题时切记:字迹工整,不要有错别字,遇到不熟悉、拿 不准的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猜度。 ***往往翻译是觉得吃力的地方,就是给分点。这就需要特别 注意句中难解字词的翻译。
可以在草稿上翻译,最后誊抄上去。 24 25 (一)消除心理上的畏难情绪乃至恐惧心理 对诗歌感情的理解几乎是诗歌鉴赏的主要出发点。所以,鉴赏诗歌其实主要是对诗人的情感理解。 26 译诗,理解诗歌所写内容。这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 节。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的做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古诗一旦翻译,就没味道了, 所以不屑于译诗。但是对于赏析是必要的。如果对写 景、咏物的诗,描写对象都可能没搞清楚,就急着答 题,肯定很难切合诗歌内容。 正确理解诗歌所写内容,最简单的方法是弄清楚 每句诗的主语(描写的对象),这有助于正确理解诗 歌内容。 27 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古代诗词的一般结构:先写景,后抒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 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 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 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 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 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28 诗歌创作的大致“套路”(赏析、背诵有效) 起句:写景叙事。承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叙事。 转句: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 合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 29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 效果。(4分) 答:(1)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月上高树,酒已半 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2)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 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 “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 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31 小结:读懂诗歌 注意:题目诗眼、题眼、词眼。 类别 暗示 注释 32 常见的诗歌内容类型送别类(或黯然神伤或旷达热情) 怀古类(或借古讽今或表达追慕先贤之意) 边塞类(或揭露战争罪恶;或表现对国家关怀、奋勇杀 敌的精神;或厌倦战争、思念家乡) 思乡类(或边塞思乡,或羁旅故园之思) 闺怨类(或抒思亲之情,或叹迟暮之感,或写向往之情) 隐逸类(或言高洁隐逸之趣,或表厌世虚无批评时政之 山水田园类(或抒热爱自然之情,或现回归田园之乐)忧国伤时类(多关怀民生疾苦、心忧天下) 借景抒情类、咏物言志类,等等 33 2.常见的意象、意境(特点) 意象、意境: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 意境指的是由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感、志趣的意象,艺术地组合到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流水、斜阳(夕阳、落日)、 风、烟、霜、杨柳(垂柳、 柳枝、柳)、 落花(落红、残红)、松、菊、梅、 梧桐、 芙蓉、丁香 炬)、登高、凭栏、吹笛、吹箫、吹笙、饮酒。 意境特点如孤独凄凉、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激情飞 越、沉郁顿挫、苦闷感伤?? 34 5.常用的表达技巧术语(知识) 常说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常见的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 问(高考修辞8种) 对比-反复---反语--用典--双关 (常见修辞) 常见的表现手法: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烘托、 白描、赋比兴、象征、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直抒 胸臆。 动静关系:以动衬静-由静到动-动静结合 虚实关系:由实到虚-由虚到实-虚实相生 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景衬情 缘情写景-情景交融-以乐景 常见的艺术构思: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35 依恋、忧愁、惆怅、伤感、凄苦与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豁达与欢乐、愉悦、乐观,憎恶、 激愤、愤懑与仰慕、热爱,激昂雄壮与悲壮、坚守节 操与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等等。
36 4.常见的语言风格(特点) 平易、直率、委婉(含蓄)、雄奇、奔放、沉郁、 清新、明快、凝练、华丽、质朴、晦涩。 杰出的诗人在创作中往往形成富有特色的艺术风 格。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 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幽寂静 穆,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 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以及(孟)郊寒(贾) 岛瘦和“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等等。 37 (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解题技巧 读题。关键词与限制语。 审题。考点意识。要点齐、归入考点,类比分析。 答题。简洁规范。 1.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偷换概念和说法。 2.意从诗出。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思路答题,按 照“结论-----用诗歌依据分析”或“用诗歌依据分析------ 结论”的逻辑思路回答,实质是一道证明题。所有依据在诗 歌里,不无中生有,不任意发挥、随意拔高、不必引经据典。 要分析,不能写成翻译文字、读后感。 3.思考尽可能全。改卷按照要点给分。 38 (三)训练组织语言 答题要规范答题要规范 常用的表述方式: 内容(写了什么)—方法技巧(用何方法技巧写 的)感情(思想、道理)(为什么要写) 这首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 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起到了某种 效果作用,表达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 39 (四)训练主流题型 技巧分析、修辞运用4..思想把握、创新评价 40
福建成人高考网
成考交流①群
(扫一扫加入)